Bolyn Weekly 每周发布,写点自己发生的、看见的、感兴趣的事,更多的时候可能仅仅是一些废话。

20250322

一切都要消费两次

一个概念:一切都要消费两次。第一次消费只是简单的花费金钱购买,而真正的消费却在购买之后,只有你真正的花费时间精力却使用它,你才真正消费它。比如书籍,购买之后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消费;比如运动手表跑鞋,你买来之后有检查锻炼或者使用吗?

用创作对抗物欲

消费带来的快感,来的快走的也快,但是创作带来的快乐,成本更低且更持久;换句话说,行胜于言!

比如我的鞋架上有十多双鞋,全部都是刚开始喜欢上跑步的时候,但是实际我常穿的就那么两三双,鞋架上很多都已经半年没穿了,这种就属于无用消费。

一个更理智的选择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购入,而非期盼你买了什么东西能够督促你行动起来;因为没有他的时候你更轻松都没有开始行动,更别说买了之后更麻烦了,比如你需要考虑换跑鞋才去跑步;比如你这次没带表了,不想跑了。

在尝试输出的过程中自然会找到需要的输入,你开始想写作了找不到选题了自然就会阅读;你跑步多了,觉得现在的鞋子已经不合适了自然就会购入更舒适的鞋。

常说输出决定输入,但是更真实的清空是输入太多或者太少,反而不知道输出什么;也许最为圆满的状态是突然想到了,于是就有了。

由外而内的快乐永远不会属于你,由内而外的快乐则会不断滋养你,恰好创作就能。

然后呢?

永远多想一步,多追问一下。你第一眼看到或者看见的只是最为浅显的,多想一步,买了之后要干啥?这个问题背后的机理?

基于长板思考

选择喜欢的还是合适的

长板和短板,就是是要长板更长还是面面俱到呢?最近的一个思考是:基于长板构建人生系统。不喜欢你的人不会因为你讨好他就喜欢你了,喜欢你的人会因为你更好而更喜欢你。

你应该去到正确的位置做正确的事,而不是在不正确的位置去适应不喜欢的事。你会因为一个人的优点喜欢他,但是一旦一个人有你讨厌的点,大概率他有再多的优点你也不会喜欢上他了。

找到自己喜欢的是很困难的,相对而言,找到自己不喜欢的会容易一点。

笔记的价值

笔记的价值不在于记住那么多东西,人也不可能记住那么多东西,只不过看到有些内容,我们突然有点感触,于是把自己最深刻的想法记录下来。

或许后面会忘,或许不会,但是无论怎么,写想法的这个动作都强化了我的思考,帮助我走向更好的自己。

理性是激情的奴隶

理性是一条平缓上升的线,而感性则是这条线上偶尔的起伏,如果没有终点,那么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,时间线拉长都是一条线。

为我们的每一个理性或者感性选择一个终点,那么这条线就从一次函数变成了二次函数或者三次函数,缩小来看,可能看不出区别,但是时间线拉长,那么我们就能在这条线上找到高光和低谷。

运动

上周跑步22千米,勉强及格,正确做到两天一跑,周四跟着他们来一个高强度。

![[c300b10b3239dd8085323b5e92f36d9.jpg]]

毕设进展

到现在,我的毕设基本上实验性的内容基本上已经做完了,还差最后一组实验,但是也没啥难度了,改改参数把任务提交上去让电脑自己玩一玩就行;上周没解决的三维图像也完美解决,接下来就是认真研读一下老师的几篇文章,然后把自己的内容造出来,这应该是最烦的。

课题分离

这点做的不好,上周一睁眼就是看代码跑实验,一直在电脑面前,基本上其他的都没做,还是不得行,也就是现在自己一点事都没有,万一任务多起来,那就完蛋,多线程我指定干不好。

所以还是得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运动,每一个课题都是必修,都要达到及格,这样才能成,下周争取多休息一下。

再用一次

I have a good idea,现在就差一个程序员了,所以我决定自己做这个程序员。

回到文章开头,任何东西都需要消费两次才能真正实现他的价值,但是实际上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买来就没怎么用了,纯属浪费,那么我能不能做一个APP帮助人们专门跟踪这些需要二次消费的东西,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消费呢?

我简单调研了一下市场,主要有两类,一种就是纯粹的记账APP,非常多,功能大同小异,都是记录你所有消费的,你的每一次消费记录。全部的账单;还有一种是纯粹的橱窗,帮你记录你所有的长期资产的,手机、电脑、书籍等等长期持有的。

但是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有那么一款APP是能够记录二次消费的,追踪那些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真正意义的消费的。

但是这是不是一个真实需求呢、亦或只是我内心意淫出来的需求?这不重要,毕竟 talk is cheap,暂且把它纳入课题,项目为期一年,争取在年底开发出来并且上线 app store,立帖为证。

当然,如果没完成也没啥,当没发生过就行了。